研究和概要
采用流行病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强调系统性科学实践,研究儿童健康、保护和发展,包括心理健康、意外伤害、校园欺凌、屏幕成瘾和儿童早期发展等内容,尤其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留守儿童等困境儿童,推进中国儿童健康、保护和发展体系建设。以“鲁冰花”为品牌,在安徽省芜湖、四川凉山建有鲁冰花儿童健康和发展研究基地,并依托研究基地建设鲁冰花儿童队列(Lupine Children Cohort China),目前共覆盖5.5万儿童青少年。
研究项目
2024-202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认知社会影响理论的儿童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校园众创干预研究
2023-2024,Save the Children 促进青少年职业素养和发展研究
2022-2025,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开展辅助生殖儿童生长发育评估及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研究
2022-2024,Save the Children 青少年职业健康与安全干预研究
2022-2024,浙江大学学科交叉预研专项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发展社区干预试点研究
2022-2023,Save the Children 东部地区青少年数字化技能培养与保护研究
2020-2021,江山市卫生健康局“江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研究”
2019-2021,Save the children 南疆基层医疗机构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l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lness,IMC) 能力建设和政策得导研究.
2018-2021,Save the Children 四川凉山新生儿基本保健 (Eary Essential Newborn Care,EENC)和妇幼保健综合干预研究,
2014-2018,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Community-based Intervention to lmprove the Well-being of Left-behind Children inChina.
2013-2015,china Medical Board, comprehensive lntervention to Reduce Unnecessary Antibiotic Use for childhood Fever at Rural Health Facilities in Zheiiang Province.
项目简介
凉山州儿童早期发展提升计划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孩子生长发育中重要的干预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不仅能显著提升儿童未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更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正是凉山地区发展中最需要突破的环节。同时,这一举措还将为社会公平、区域稳定和长远经济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在凉山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早期教育发展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学前教育虽通过“一村一幼”政策基本实现覆盖,但多数村级幼教点存在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另一方面,0-3岁早期教育服务则更为匮乏,形成明显的教育断层。这种结构性不足使得凉山儿童在人生最关键的发育阶段难以获得充分的教育支持。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极高,监护人多为祖父母,甚至是同辈,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教育的期望不高,尤其是对女孩的教育期望较低;家里缺乏早教读物、绘本和玩具等早教资源,孩子发展中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回应和满足。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鲁冰花团队以“一村一幼”政策为依托,在项目幼教点打造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通过三举措将科学的早期教育延伸至偏远农村:一是硬件升级,配备适龄绘本、本土化早教玩具和安全地垫,打造符合婴幼儿发展特点的友好型活动环境;二是能力建设,针对当地幼教老师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其早期教育专业能力,三是家庭赋能,发放包含早教玩具、绘本、卫生用品在内的资源包,让亲子互动融入其生活日常。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系统开展了村幼教师专业能力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持续提升其专业素养。目前在25个儿童早期活动中心已顺利开展共百余场家庭小组活动,将科学养育理念和方法有效传递给当地家庭。未来,项目将重点推进两个方向的发展:一是深化本地化实践,将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生活习惯融入家庭小组活动设计,开发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儿童早期发展资源;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系统总结项目经验,制定《凉山州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建设标准》,打造可复制的“凉山模式”,将项目经验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让更多偏远农村儿童受益。
全球领导力启航计划
近日,“全球领导力启航计划”中小学生众创大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赛以“非洲文化探索”和“抗生素合理使用”为主题,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全球视野、领导力及创新能力,吸引了来自南陵县26所中小学的广泛参与。据统计,大赛共收到3000余人的关注,报名及提交作品400余件,展现了青少年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深刻思考与创造力。 跨学科主题激发创新思维 大赛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两个组别,参赛学生围绕“非洲文化探索”和“抗生素合理使用”两大主题,通过平面设计、文案创作、视频制作等多种形式提交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还反映了他们对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参赛者以个人或团队形式(不超过5人)参与,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了高质量的创作。 评审严谨多元,决赛精彩纷呈 大赛采用专家评审与大众评审相结合的方式。专家评审团由浙江大学等单位的学者组成,从内容准确性、创新性等维度对作品进行评分;大众评审则通过线上投票形式,邀请师生家长共同参与。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评选出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获奖学生及指导老师均获得荣誉证书和纪念礼品。 研学春令营圆满举行,拓展国际视野 5月17日至18日,大赛决赛暨“全球领导力启航计划研学春令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入围决赛的选手及部分家长齐聚浙大,参与了为期两天的丰富活动。活动围绕“抗生素合理使用”和“非洲文化探索”两大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进一步拓展了青少年的国际视野和领导能力。 此次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更通过实践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全球胜任力。周教授在活动中强调:“培养具备全球领导力的青少年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我们欣喜地看到,参赛学生们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这正是未来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品质。” 随着大赛的圆满结束,主办方将继续推进青少年全球领导力培养计划,为更多学生提供成长与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年轻学子在未来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促进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境内有汉、彝、藏、蒙古等10多个民族世居,人口最多的为彝族,占全州总人口的51.73%。受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较低的经济水平、彝族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凉山州的妇幼保健状态不容乐观。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稀缺。凉山州也是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关注地区。种种因素造成凉山州妇幼保健各项工作难以开展,妇幼健康水平难以提高。 当地产前检查完成率与五次产前检查完成率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为改善凉山州的妇幼保健状况,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拟在凉山州开展促进孕期卫生服务利用项目。对凉山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交通补助以促进其产前检查与住院分娩行为。培训凉山州乡镇级以及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对凉山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交通补助,以促进其产前检查率和准时率。培训妇幼保健人员知识和技能,提供经济激励,以促进产前检查服务质量。
儿童意见箱
“鲁冰花儿童意见信箱”是由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精心打造的意见收集与反馈平台,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一米高度看南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及城市环境的改善与建设,赋权儿童参与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的决策,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儿童友好的未来。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每一个创意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鲁冰花儿童意见信箱项目目前已经在安徽省南陵县籍山镇第一完小、籍山镇第三完小、烟墩镇中心小学、籍山镇中心初中、惠民中学、春谷中学、城东实验初中、弋江镇奚滩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开展,收集意见200余条。已开展的三期主题分别是校园设施与制度、城市建设和校园安全,引导学生围绕特定议题发表意见及建议。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观察和体验,随时提交关于改善城市和校园环境的任意建议,也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和内心困惑。学生投稿不仅限于文字信件,可以是创意图画、手工书签、模型制作等多种形式,只要能清晰传达出自己想法即可。提出高质量、富有创新性或直接影响决策的建议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及浙大文创奖品,并有机会优先体验自己的建议成果。
疫苗接种综合干预
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的接种可有效降低流感、肺炎、宫颈癌等疾病的发病率。但受制于较为昂贵的疫苗价格以及不同地区的疫苗供应不均,非免疫规划类疫苗接种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本项目计划通过综合性的干预策略,提高疫苗适应人群的疾病预防意识和卫生保健能力,提升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的接种覆盖率。 项目核心策略: 1.经济激励:针对不同健康相关行为的完成情况予以不同等级的积分激励,不同积分可兑换不同类型及价值的礼物。 2.数字化平台:研究的激励干预基于数字化平台,居民可自行在数字化平台中录入已完成的健康相关行为,部分行为可基于身份信息自动录入。 3.社区动员和赋权战略:一种用于让社区参与决策、解决问题和发展倡议并赋予其权力的方法和战略。项目信息将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包括居民委员会、学校、妇联和社会团体等社区组织,确保项目信息能够传达至不同的人群。 本项目旨在通过已被验证在健康行为干预中有效的激励性干预推动非免疫规划类疫苗的接种,培养居民疾病预防的健康意识,促进疫苗接种的公平性。
凉山女童月经卫生与健康综合干预研究
一项关爱青春期女孩的月经健康与卫生公益项目,旨在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支持策略,促进女童对自身生理变化的正确认知,增强卫生管理技能,提升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她们的健康水平。 项目核心策略: 1. 月经用品的供给: 与企业等合作伙伴携手,为女孩们捐赠和提供充足的月经卫生用品,确保每位女孩都能获得持续的卫生用品支持,改善因用品不足带来的月经贫困现状。 2. 卫生设施环境改善: 致力于改善学校和社区的卫生设施,包括提供清洁的月经用品更换环境,加强隐私保障和安全措施,为女童创造一个更加舒适、便利和尊重的卫生条件。 3. 推进全面健康教育: 基于校园开展月经健康与卫生教育,通过提供专题教育,让女孩们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月经健康。 同时,项目推广包含男女学生在内的全面性教育,提高大家对月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对女性生理特点的理解和尊重,消除对月经的误解和羞耻感,为女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支持的社会环境。 “豆蔻鲁冰花”项目不仅帮助青春期女孩解决月经健康的具体挑战,还将促进构建性别平等和尊重的社会氛围。我们相信,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我们能够为女孩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持,进而推动女性赋权和性别平等的进程。
青少年职业素养提升
为职校学生提供了青少年职业素养在线课程培训。包含6个45分钟的课程,内容涵盖职业软技能(自我认知、自我管理、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数字化能力等)、成长型思维等。项目向中职学生家长推广意识提升视频,包括如何与子女探讨职业兴趣,如何与子女一起应对职业困境等主题。 项目还将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活动,如青年职业素养培训、家长意识提升视频、教师职业素养培训、就业分享会等,全面提高青年的职业意识与能力,同时加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职业生涯发展的支持与指导。项目不仅致力于帮助青年更好地规划个人发展路径,挖掘自身潜力,还力求构建一个多方位支持体系,促进青年群体健康成长与顺利过渡到职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双重提升。
凉山州儿童疾病综合管理技术推广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儿童健康事关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关爱农村儿童健康成长,提升其生存和发展质量,不仅是助力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之举,更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在凉山实地调研中发现,凉山地区儿童常见疾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营养不良等问题依旧突出。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儿科诊疗能力较弱,医疗设备和资源短缺,导致医生对儿童疾病的识别和治疗能力不足、经验不足,习惯性转诊降低了群众对于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也导致了延迟就医和抗生素滥用现象的频繁出现。 为降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儿童常见疾病死亡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发展基金会共同开发了一项针对5岁以下儿童常见疾病(肺炎、腹泻、疟疾、麻疹、耳部疾病和营养不良等)诊治的适宜技术——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hildhood Ilnesses,IMCI),通过标准化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童常见病诊治能力。目前,IMCI已经推广至全球110多个国家,曾经也在我国多个省份的农村地区开展试点。 IMCI技术在落后偏远地区开展具有三项优势:1)不依赖于复杂的医疗仪器设备,操作简便,能够快速识别儿童常见病的高危症状,减少漏诊和误诊;2)可在当地原有的医疗体系内基于标准化的培训实行,具备较强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3)多个疾病的管理规程有机融合,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由此,鲁冰花团队与首都儿研所合作,将IMCI技术在凉山当地进行推广,并培养本地的师资团队,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治能力,提升儿童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目前,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已联合首都儿研所专家,对凉山地区25个村的村医完成了首轮IMCI标准化培训,重点提升儿童常见病的筛查、诊疗和规范用药能力,为改善基层儿科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IMCI培训现场)
凉山区域性培训中心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曾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凉山实现了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村一医”和“一村一幼”政策的实施,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和教育保障,极大地改善了民生福祉。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胜利,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成为新的课题。当前,凉山地区的医疗教育队伍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需求,但在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上仍有待提升。秉承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与援建凉山的宁波政府共同合作,打造区域性培训中心,通过提供持续的培训和教育资源,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凉山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 1)建设区域性培训中心:在凉山地区建设集培训、研究、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培训中心。中心将以小班化为培训模式,提供多学科领域的培训场地和资源。 开发专业培训课程:结合凉山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例如,对于医疗领域,开展包括基本医疗技能、指南解读、常见疾病诊治、公共卫生知识等培训;对于教育领域,关注儿童发展各阶段问题,开展包括幼儿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心理发展、社会情感学习等培训。 2)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和教育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医疗技术,提升培训质量。 3)实施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培训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灵活性和实效性。 4)建立长效跟踪评估机制:对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跟踪,确保培训质量,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我们期望能够提升凉山地区村医村幼的专业能力,增强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为凉山地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此项目,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