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儿童早期发展提升计划

0-3岁是儿童大脑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孩子生长发育中重要的干预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不仅能显著提升儿童未来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更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正是凉山地区发展中最需要突破的环节。同时,这一举措还将为社会公平、区域稳定和长远经济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浙江大学鲁冰花团队在凉山实地调研中发现,当地早期教育发展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学前教育虽通过“一村一幼”政策基本实现覆盖,但多数村级幼教点存在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另一方面,0-3岁早期教育服务则更为匮乏,形成明显的教育断层。这种结构性不足使得凉山儿童在人生最关键的发育阶段难以获得充分的教育支持。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极高,监护人多为祖父母,甚至是同辈,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教育的期望不高,尤其是对女孩的教育期望较低;家里缺乏早教读物、绘本和玩具等早教资源,孩子发展中的基本需求无法得到回应和满足。

图片1.png
独自在家的孩子们
图片2.png
沉迷短视频、玩烟卡的孩子

基于以上种种现状,鲁冰花团队以“一村一幼”政策为依托,在项目幼教点打造儿童早期发展中心,通过三举措将科学的早期教育延伸至偏远农村:一是硬件升级,配备适龄绘本、本土化早教玩具和安全地垫,打造符合婴幼儿发展特点的友好型活动环境;二是能力建设,针对当地幼教老师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其早期教育专业能力,三是家庭赋能,发放包含早教玩具、绘本、卫生用品在内的资源包,让亲子互动融入其生活日常。

图片1.png
图片2.png
配备适龄绘本、本土化早教玩具和安全地垫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团队系统开展了村幼教师专业能力培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持续提升其专业素养。目前在25个儿童早期活动中心已顺利开展共百余场家庭小组活动,将科学养育理念和方法有效传递给当地家庭。未来,项目将重点推进两个方向的发展:一是深化本地化实践,将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生活习惯融入家庭小组活动设计,开发更具文化适应性的儿童早期发展资源;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系统总结项目经验,制定《凉山州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建设标准》,打造可复制的“凉山模式”,将项目经验向周边地区辐射推广,让更多偏远农村儿童受益。

图片3.png
项目培训
图片4.png
当地儿童在儿童活动中心阅读绘本
图片5.png
村幼在儿童活动中心开展家庭小组活动